裂隙燈是眼科醫生臨床工作中最基礎、應用最多的檢查工具。而眼科特檢室的裂隙燈配置了電腦顯示系統,可以把病變拍下來,直觀的展示出來,方面給病人解釋病情。
工作原理
眼的屈光介質,角膜,前房,晶體,玻璃體都是透明的,光線可以穿過它們,從而進入眼內。如果其發生的病變,則會在透明的屈光介質上留下不透明的病灶,那么在光進入眼內的通路上就會發生散射效應。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我們會清晰的分辨出病灶位置。
檢查流程
1.檢查前準備:洗手,調低室內光線,消毒額托(托架的前額橫擋)和下頜托。在暗室內,增加了光線和周圍環境的對比,更加有利于觀察病灶。
2.使患者調整好姿勢,雙眼平視前方。把被檢查者的外眥部對準下頜托支架叛變的黑色刻度,有利于迅速的使裂隙燈對準眼睛。
3.檢查者要調整裂隙燈鏡頭位置。間距及焦距,保證雙眼同時觀察,這樣看到的才會有立體感。
4.在觀察的過程中,需不斷的調整焦面,同時調節倍率和亮度,使觀察部位清晰呈現,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全面的觀察。一手調節儀器手柄,一手撐開或翻開被檢眼的眼進行觀察。
5.檢查順序:先右眼后左眼,由外向內。
眼瞼—瞼緣—睫毛—淚器—瞼結膜—球結膜—結膜囊—角膜鞏膜緣—淚膜—角膜—前房—前房角—虹膜—瞳孔—后房—晶狀體。篩查時平均每只眼睛檢查120秒,如果有具體問題再作進一步檢查。
6.根據需要選擇拍攝病變的位置,保存圖片打印。
裂隙燈常用的檢查方法:
一、直接焦點照明法
直接焦點照明法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檢查時把光的焦點調節至與顯微鏡的焦點完全合。也就是說,要把你重點關注的部分照亮同時放大了看;
A:窄裂隙+弱背景照明可以觀察到裂隙焦點所處的位置及背景,如角膜水腫和狄氏膜皺褶;
B:窄裂隙無背景照明可以通過強對比度觀察角膜層次,如圓錐角膜患者變薄、前凸的角膜結構;
C:寬裂隙可以直接觀察到更多眼部情況,如虹膜粘連。
二、彌散光線照明法
是利用非焦點的彌散光線對眼前部組織形態學進行直接觀察的一種方法。在照明系統加毛面濾光鏡,觀察系統和照明系統之間的夾角為30-50度;裂隙燈照明系統的寬度為最寬,在一般的裂隙燈上都標有數值,最大的多為20mm;放大程度為低倍,即10倍以下。此時,可以看到眼部的全景。眼瞼、瞼緣、睫毛、結膜、鞏膜、虹膜瞳孔及部分晶狀體。同時,在隱形眼鏡的配適評估中,如觀察鏡片的覆蓋度,中心定位情況,也適合使用彌散投照法。
三、間接照明法
間接照明法是將光線照射在組織的一部分上,而觀察其鄰近的同一組織的另一部分。
如通過晶狀體間接照明觀察后發性白內障、通過角膜間接照明觀察角膜新生血管。
四、濾光式投照法
濾光式投照法和彌散式投照法比起來,光源變成了鈷藍光源,物鏡中加了黃色濾光鏡(這一點在國內很多地方都省略了),同時,眼內滴入了熒光素鈉滴眼液。從而提高對比度,使圖像更加清晰。熒光素染色更常用觀察角膜病變,這種方它可以清楚的勾勒出角膜損傷的范圍,深度,幫助醫生了解病情。同時,在硬鏡包括角膜塑形鏡的驗配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典型的圓錐角膜,常規裂隙直接焦點照明法和彌散光照明法只能看到角膜變薄和Munson征,如果觀察仔細可能勉強觀察到Fleischer環。但在鈷藍光照明下,即使不需要熒光素染色,Fleischer環也非常容易觀察到。
五、后部反光照明法
后部反光照明法的光焦點與顯微鏡焦點不在同一平面上,是借后部反射回來的光線檢查角膜和晶狀體上透明的、半透明的正常和病理組織。
如用于觀察巨細胞病毒性角膜內皮炎的錢幣狀KP、后部多形性角膜營養不良(polymorphous posterior corneal dystrophy,PPCD)的軌道征以及格子樣角膜營養不良的特征性病變。
六、鏡面反光帶照明法
鏡面反光帶照明法是利用光線在射入眼球時,與角膜或晶狀體表面所形成的表面反光區,用直接焦點照明法檢查這一光亮的反光區的方法,常用于檢查角膜內皮疾病。
七、鞏膜角膜緣分光照明法
鞏膜角膜緣分光照明法是利用光線通過透明組織內的屈折來觀察角膜上不透明體的檢查方法。常用于觀察圓錐角膜的Rizzuti征、角膜霧狀水腫以及狄氏膜前角膜營養不良。

眼科設備需求,歡迎咨詢山東博科!
聲明:本文章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第一時間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