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質效應、基質偏差
基質效應(matrixeffect):基質指的是樣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組分,基質常常對分析物的分析過程有顯著的干擾,并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這些影響和干擾被稱為基質效應。
基質效應表現在兩個方面:
1)標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對分析物測定值的影響。
2)基質對分析方法準確測定分析物的能力的干擾。廣義說來,基質效應也應包括已知的干擾物(如Chol測定中膽紅素、血紅蛋白、抗壞血酸等都是干擾物),但目前只將基質效應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質或因素(如粘度、pH 等)的影響。
基質偏差(matrixbias):基質效應所致分析結果的偏差稱為基質偏差。用作校準物質或質控物的經過處理的混合血清,由于血清基質的理化性質在處理過程中的改變,在常規測定上往往出現基質偏差。基質偏差的出現也與分析系統(包括方法、試劑及所用儀器設備)有關,所以有人將基質效應定性為方法、材料與基質的特異性反應。
窗口期
窗口期( window period ):病毒感染后,病毒出現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檢出足夠多的相應病毒標志物(抗原或抗體)前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血清中無法檢測出相應的抗原抗體標志物。各種病毒的窗口期是不一樣的,一般所稱的窗口期指的是檢測到病毒抗體的時間,但抗原以及核酸檢測同樣存在窗口期,但時間大大縮短。HBV、HCV 、HIV 的窗口期的時間分別為56、70和22天,P24抗原的窗口期平均為15天,而應用核酸技術,可分別將HBV、HCV、HIV的窗口期縮短為41、12、11 天。
由于檢測技術的局限,某種檢測結果為陰性并不意味著就沒有感染,因此定期復查是非常重要的。相信隨著檢測的病毒標志物的不同,檢測技術的提高,可大大縮短窗口期時間。
潛伏期
潛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初出現癥狀和體征之間的這段時期。各種疾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數小時,長者可達數月或數年。如禽類禽流感的潛伏期從幾小時到數天,最長可達21天。人類患上禽流感后,潛伏期一般為7天以內。非典型性肺炎的潛伏期一般在4~10 天,臨床報告最短病例為1天,最長有20 天,甚至有極個別病例達到28 天。一般認為潛伏期長短與感染病毒的種類或者型別、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數量、感染途徑、被感染機體的免疫力以及其他非生理因素等有關。比如艾滋病病毒,經輸血感染的劑量一般較大,所以潛伏期相對較短,而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劑量較小,因此潛伏期相對較長。HBV 感染后的潛伏期一般為20天至6個月,也有報道28~160天,平均70~80天;HCV感染后臨床表現一般較輕,常為亞臨床型,但輸血后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20天至6個月,也有資料報道2~26周,平均8周;HIV感染后1到2個月內可能出現急性的癥狀和體征,隨后進入較長的無癥狀期,持續6—15年,平均8—10年,大量輸血的可縮短至1~5年。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2~4周。
灰區
灰區:把定量分析的正常值范圍引入定性分析建立灰區概念,即將C.O 值上下的一段區域定為陽性可疑,需重復實驗或換試劑重測以確定其陰陽性,如仍落在灰區范圍內則報告+(陽性)。灰區概念對血站系統的獻血員篩查尤為重要。
灰區的設置有二種:
1)C.O×( 1±CV),CV 為該試劑的批內CV (一般在15-20%間);
2)C.O± 2s,s 為實驗室做室內質控ROC(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的s。
CV(Coefficient of Variance) :標準差系數,變異系數的一種表示方式是標準差與均值的比率,反映單位均值上的離散程度;
s( Standard Deviation ):標準差,也稱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是各數據偏離平均數的距離的平均數,它是離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標準差是方差的算術平方根。標準差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
學好了專業知識,咱們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助手,這里推薦山東博科全自動酶免工作站,一個呵護患者與醫護工作者春天的天使。它可實現零星檢測、批量檢測,拼板靈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儀器部件整合度高;向導式操作軟件,簡單易學。
聲明:本文章來源的稿件均為轉載,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盡快聯系我們,我們第一時間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