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月20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免疫學會與Frontiers期刊中國區共同承辦的“感染免疫高峰論壇(2023年度)”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做了題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講。
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臺灣、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均出現了兩波新冠疫情。張文宏解釋,二次感染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過的人免疫力逐漸衰減,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據監測數據,目前中國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況都是后者。
“目前,中國存在的幾個新冠變異株主要是BA.5、BF.7、XBB。XBB在美國流行的毒株中占90%,在中國香港占50%,接下來在中國大陸的占比也會逐漸上升。它會把有效的中和抗體的保護時間縮短,從6個月縮短至4-5個月。但中和抗體仍然具有保護作用,在感染后6個月時,中和抗體的保護率仍然有50%。”張文宏說。兩天新冠又一次沖上熱搜,原來是很多人表示已經開始第二次陽性。而隨著“五一”假期來臨人員大量流動,了解新冠最新形勢和防范方式顯得愈發重要。
面對二次感染,仍然需要關注重點人群。丹麥的一項納入了7000人的研究對二次感染進行了分析,發現奧密克戎(Omicron)非常容易導致二次感染,其它毒株則不太容易導致二次感染。女性、年輕人、醫務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張文宏提醒,國際和國內的數據均顯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來臨時感染的風險較高。而對于二次感染,大約60歲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種疫苗的人感染風險較高。
3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免疫戰略咨詢專家組(SAGE)修訂了優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線圖,6個月至17歲的健康兒童和青少年為低優先級人群,SAGE建議各國依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為他們接種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嚴重合并癥(如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年輕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婦和一線衛生工作者為高優先級群體,應在最后一次接種后6個月或12個月再進行一次加強免疫。“6個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體水平就又開始變高,從而防止感染;抗體水平調高以后,免疫系統更加容易recall(重新被喚醒),從而顯著降低感染風險。”張文宏說。
在人多的場合,口罩仍然是防范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
一、應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
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期間,出現發熱、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癥狀期間。
生活、工作或學習的社區、學校發生聚集性疫情,前往醫療機構就診、陪診、陪護、探視時。
外來人員進入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時,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及托幼機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等重點機構醫護、餐飲.保潔、保安等公共服務人員工作期間。
二、建議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
乘坐飛機、火車、長途車、輪船、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時,進入超市、影劇院、客運場站等環境密閉、人員密集場所時。
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孕婦等前往室內公共場所時,參加人員來源較廣、流動性較強且沒有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健康監測等防控要求的大型會議或活動舉辦時。